诚实的法国“工人设计师”

设计无边界 | 斯蒂芬•贝利专栏

  实干型设计师让•普鲁佛(Jean Prouvé,1901-1984)总是对虚假、时尚以及为造型而造型嗤之以鼻。他去世以后,那些“没有华服包装,只有一身自然健美胴体”的家具,一度被 视为很老土。直到上世纪90 年代,那些廉价的金属制公共设施忽然变得如同《花花公子》般走俏。

点击放大图片
 
诚实的法国“工人设计师”
译/ 蔡宸亦

  在伴随消费主义诞生的后现代主义还未到来前,实干型的让•普鲁佛(Jean Prouvé,1901-1984)用毫不遮掩的螺帽、螺栓连接的轻质金属薄片,宣告了自己对现代工业设计的理解,那就是“诚实”。“没必要勾勒乌托邦。 ”普鲁佛说, “只有具体的经验才能推动进化。”和那些心比天高的浪漫主义未来派不同,他从没想过要造个酷炫科技城让人们驾着飞船穿梭在高楼之间。这位法国大师的首次个 展如今正在伦敦设计博物馆举行(2007 年12 月7 日至2008 年3 月25 日),看看这些硬朗而决不妥协的作品,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根本就是个华而不实、半瓶子醋的娘娘腔理论家。

  普鲁佛生于巴黎,实际却是法国南锡人,那里一直是法国工艺、家具之都,20 世纪初又多了钢铁工业这一强项。普鲁佛的父亲是著名的“南锡艺术学校”的创始人之一,希望用办校来弥补思考与行动、传统与现代、人与机械间的鸿沟。可是由 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贫穷,普鲁佛不得不通过打工补贴家用。他在著名金属工艺师艾弥尔•罗伯特(Emile Robert)的作坊学艺三年,这些经历铸就了其日后对金属与机械的痴迷。

  展览中有一张他的黑白照,摄于1926 年,那时的普鲁佛25 岁,留着两撇小胡子,顶着厚厚的卷发,驾驶他那辆雪铁龙车疾驰过法式林荫道—这辆车是出身工匠之家的他用辛苦挣来的第一笔血汗钱犒赏自己的礼物。另一张照 片摄于50 年代普鲁佛与家人度假途中,那辆美国吉普车的反光玻璃正透射出他由衷的快乐。事实上,普鲁佛不仅热爱与汽车这种四轮高科技精密机械留影,在他留下的照片 中,我们看到他似乎也与车床和大量焊接工具如影随形。普鲁佛对“设计师”的定义是:除非你能亲手把图纸上画的家伙动手做出来,否则就不够格。对于他来说, 产品只是物质逻辑性的呈现,设计是针对制造工业的“语法”和“标点”,而非轻佻的奇思异想。于是,他自称为“工人设计师”。

  上世纪30 年代,他和勒•柯布西耶、夏洛特•毕瑞安德(CharlottePerriand)、罗伯特•马莱史提文斯(Robert Mallet-Stevens)等人共同创办了相当于法国包豪斯的现代艺术学校。但出身“工人阶级”的他,总是无法与这些明星般的同仁们打成一片。这位天 性朴实、自学成才的设计师对头衔与光环毫无兴趣,他的理论很简单:现代主义是为了帮助群众,而机械量产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佳途径。唯有机械,才能达到“手 工艺运动”的理想:创作不只是为了那些时尚精英,而是为了让每个平凡人都能享受美丽的生活。由于对现代设计“草根化”的诠释,普鲁佛自然而然地显得与法国 文化的“殖民主义”性格格格不入。

  普鲁佛总是对虚假、时尚以及为造型而造型嗤之以鼻。他科学地归纳出结合机能、最适材料、简单经济造型以及省工省料的量产模式。1931 年,他为南锡大学城设计的家具既实用又潇洒,只用4 个粗壮坚固的组件构成的扶手椅,有着极简主义者的洒脱。1939 年,他提出,为什么建筑不能像汽车、椅子、飞机那样切分成几个组件,量产这些组件,再加以拼装?为什么不能“预制”和“量产”建筑?接着,他为二战中的法 国军队设计了“可移动的兵营”。普鲁佛1948 年的作品—大方地展现制造痕迹的“Visiteur”椅子风靡欧洲,想必《丁丁历险记》系列连环画的读者一定对它的造型印象深刻。1967 年,他设计了位于法国首个商业中心巴黎拉德芳斯区的国家工业科技中心(CNIT),其断面用极细的不锈钢支撑玻璃墙面,如今,这座建筑成为获奖无数的法国 历史建筑。1971 年,他在杜皮蓬中心设计比赛中担任评委时,选中了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的骨架结构建筑,从而间接影响了诺曼•福斯特(NormanFoster)等一代建筑大师。尽管如此,当我在巴黎超五星的气隆 (Crillon)酒店与安德烈•普特曼(Andree Putman)女士在大理石餐桌上共同进餐时提到普鲁佛的名字,这位“法国设计界的波伏娃”摇了摇头,好像遇到巨大的狮身人面像那样茫然。

事实上,普鲁佛是个不精通算账的实干家,他在1952 年濒临破产后,只得给勒•柯布西耶担当技术顾问。1956 年,他为依云矿泉水所在的Cachat 泉边设计了一个美得史无前例的泵房。然而,他最好的作品却并非栖身于阿尔卑斯山脚下,而是远在非洲丛林。设计于1949 年的“热带小屋”(maisons tropicales)可能是普鲁佛的巅峰代表作。当时,受政府委托,普鲁佛为汤加、尼亚美以及刚果等殖民地设计临时住宅。他设计的易于组装拆卸的“盒式 骨架结构建筑”由立柱支撑,遮光栅格和蓝色玻璃舷窗保证透光,而可调式门板则便于空气流通。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失之交臂,昂贵的造价和材质的不易运输, 导致了“热带小屋”未能成批生产。

  普鲁佛去世后,他设计的那些“没有华服包装,只有一身自然健美胴体”的家具,一度被视为十分老土。直到上世纪90 年代,那些廉价的金属制公共设施突然变得如同《花花公子》般走俏。在美国,普鲁佛的复兴到达高峰。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这位前华尔街风云人物,从刚果收集来废弃的“热带小屋”并在曼哈顿重新组装,最后卖得500 万美元的高价。当然,这次从德国维尔- 莱茵设计博物馆出发的世界巡回展,又将是普鲁佛热潮的另一高峰。

  设计潮流被认为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反复无常,普鲁佛的例子就是明证。凭着一如既往的踏实,普鲁佛将自己在机械上的智慧献给了建筑与设计。1947 年,勒•柯布西耶收到一张普鲁佛送给他的灰色金属桌子,柯布西耶说:“它完美到我几乎没有注意到它。”这句话出自这位热爱跳着康康舞高调出镜的建筑师之 口,既是对普鲁佛的赞扬,也饱含对今天这个浮华时代设计专业人士们的训斥。


标签:诚实 法国 工人 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