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篇谈到笔电的剪刀脚,在发展上算是比较单纯(事实上也是有一些结构的差异),因此谈到笔电键盘时,可能更多的时候,会放在外形设计上,比如说孤岛式设计一类的。但如果我们将剪刀脚结构设计的键盘,不限制在笔电上,扩及于桌上型键盘,有些东西就值得谈谈了。桌上型键盘剪刀脚发展的现况:
以目前所看到的桌上型剪刀脚键盘,撇除各厂商间剪刀脚架构本身所会有的差异之外,发展方向大致为二,一种是仿笔电键盘设计,强调键盘与笔电键盘一模一样,有相同的打感经验,目标客群比较着重在笔电使用者。
另一种则是强调比传统薄膜键盘有更好的打感,由于是与传统薄膜键盘比较,因此在按键行程上的设计会与桌上型键盘靠拢,会特别加高一些,与传统薄膜的按键行程接近。毕竟对于习惯使用桌上型键盘的用户来说,笔电的短行程按键就不一定能够适应,所以这类剪刀脚键盘在规划上都会特别考虑按键行程的问题。
这两种方向的设计谁好谁坏其实也很难说,因为对于习惯使用笔电的人来说,短行程按键会比较习惯。但对于非习惯使用笔电的人来讲,短行程打起来会有种反震的感觉,并不是很舒服。比如说像罗技官网,谈到他们剪刀脚系统(所谓的PerfectStroke按键系统),就有提到一段:
「使用一般的笔记本电脑键盘时,您的手指必须移动 2.2 公厘来使一颗按键产生作用。相反地,大部分的桌面计算机的舒适按键行程是 3.5 公厘到 4 公厘。我们的 PerfectStroke 键盘按键行程是 3.2 公厘,如此您就可享受安静、反应快的打字经验,同时感到很舒适。」
有兴趣看完整的说明,请点连结至官网一瞧。(点进去后是炫光键盘的介绍,单击「特色」后,在「PerfectStroke™ 按键系统」下,有个learn how,点进去即可)。
其实这样的调调,也不是罗技首先提出来的(罗技应该算非常慢提了,重点是现在还有产品在卖,较好验证)。不过持有这样调调的厂商其实倒是满多的(只是找不找得到他们的想法与声明就是了)。在我手上的资料中(居然翻到了XD),刚好有几年前明基提出来的X架构。


所以,当你在购买剪刀脚键盘时,也记得要考虑一下你本身的特性,是要选用与笔电一样行程的,还是再重新设计按键行程高度的剪刀脚键盘。
剪刀脚键盘会比传统薄膜键盘好吗?
虽然基本上玩家应该都知道,不过我还是简单提一下,剪刀脚键盘本身就是薄膜式键盘,不过在按压结构上有其特殊的地方,因此与一般市面上最为常见的薄膜键盘 做个区隔,将原来的设计称为传统薄膜(讲是讲传统薄膜啦,不过就算是传统薄膜,在按压结构上有些厂商设计其实还是有些差异的)。


就个人的使用经验来说,个人的确比较喜欢剪刀脚手感更甚传统薄膜。不过还是老话一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如果硬要我下评论的话,的确剪刀脚的手感在普遍上来说是高于传统薄膜。
不过我会比较归罪于传统薄膜一代不如一代,并不是传统薄膜键盘真的不行。
我手上有几把数年前的薄膜键盘,手感有其特殊性,比如说EZ的人体工学键盘以前是个人的最爱。不说其他,PⅡ计算机时代的ACK-230键盘与现在的ACK-230就有不同。
现在也不能说没有好的传统薄膜键盘,只不过现在以低价为主,市面上看来好像有很多的选择,但事实上打起来很令人流眼泪。
反观剪刀脚键盘,素质就整齐多了,虽然也同样可以分出高下,但在台湾市面上,较便宜的剪刀脚还不至于像很便宜的传统薄膜键盘那样。也因此在手感上来说,整体形象剪刀脚是比较好一些。
至于寿命,我想剪刀脚并不会比传统薄膜来得好。就按压结构来说,剪刀脚似乎称不上强壮。
所谓的手感
当然,如果要谈手感的话,你一句我一句是比较主观,所以结构通常都是你自己先试再说。不过,我们还是有一些辅助的方法可以来谈谈手感,以帮助双方在认知上的沟通,那就是按键行程图。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当按下按键时所花费的力气,而不是从小力花到大力(大力、小力只是相对而言,以这图表来说,所花的最大力气还没到65克)。而是在按下去后的不久,就会花比较大的力气,在经过一个高峰后,接着就降下来,直到触底后才会再上升。
剪刀脚手感的特性,就是按压与回弹的曲线很接近,不会与传统薄膜那样有较大的落差。至于再详细一点的手感说明,个人将于下集说明。
剪刀脚键盘比上传统薄膜键盘的优势?

剪刀脚结构还有一些玄机在里面
剪刀脚除了各家X型结构差异可能会有差异之外,塑料的采用其实也会有差。在按压结构上,有的厂商可能会采用二次料。什么是二次料呢,就是掺杂了其他回收的材料。而采用二次料会有什么问题呢?最主要的,还是会有寿命上的疑虑,寿命会比较短些。
不过二次料的采用会影响手感,会感觉比较软一些。因此有些厂商会因为手感的因素而采用二次料,以符合某些特定使用族群。我只能说手感威能大呀,连二次料的手法都出来了。
所以,如果我们从结构来看,采用二次料的剪刀脚键盘,无疑是比较不好的。但若从手感的调整来看,如果它能够提供更适切的手感,那采用二次料,倒也不是没有优点。

最后,个人还要再提醒一下因为笔电的关系,所造成跟剪刀脚键盘有关的两个迷思:
笔电键盘过来的糟糕印象之一:巧克力键盘与孤岛式键盘混用
个人不希望巧克力键盘与孤岛式键盘名称混用。倒不是我坚持什么才是正确的称呼。科科,我是属于东西能沟通就好的那种人,约定俗成就OK,不是那种坚持什么才是正确的对错魔人。
巧克力键盘之名取代孤岛式键盘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前提如果是没有巧克力键盘的话。
本来之前限制在笔电讨论的时候,问题不算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你买笔电时,键盘通常不太会是你买笔电的主要考虑,再加上各家笔电的按键手感差异也不见得有多大(或是说,就算有差异,但这差异实在也很难造成你买A不买B的原因)
所以讲白了,这个笔电用巧克力键盘,到底是真的巧克力键盘还是孤岛式键盘,不太会影响你要不要买这台笔电的决定。关于笔电键盘的部分,唏哩呼噜一下就过去了,最多键位配置可能还会研究一下。
但对于桌上型键盘来说就不同了,键盘就是全部,外型的变化其实就有可能决定买这或是不买这。当我们把孤岛式键盘与巧克力键盘混用时,看到孤岛式键盘,我们称呼巧克力键盘也许是没有问题。
但若真正遇到巧克力键盘呢?这才是个人不赞同混用的原因。因为已经造成沟通上的问题。

笔电键盘过来的糟糕印象之二:孤岛式键盘是剪刀脚键盘
比如说,在前一篇文章当中,个人提到就原理面来说,个人其实不是很赞同特别去为外形取个「孤岛式键盘」。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由于笔电是剪刀脚键盘,所以一旦当「孤岛式键盘」成为常态称呼之后,我们就很容易会认为「孤岛式键盘」是剪刀脚键盘其中的一种。
不过,这并不是正确的。事实上,就桌上型键盘来说,孤岛式键帽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剪刀脚的设计。


上述两款都是孤岛式键盘,经过拆解后,就可以很容易明白,孤岛式键帽的设计,并不一定要搭配剪刀脚。
厘清以上两个对于剪刀脚键盘可能的误区后,相信各位对于剪刀键盘应该有更进一步的认知。在下一篇,个人会特别集中在剪刀脚键盘与其他键盘不同手感的比较与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