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是产品也是艺术

群舞、杂技、飞车、小品、明星、模特。在一系列时尚与娱乐中,苹果电脑公司在中国发布了便携式音乐播发器iPod mini和用于建立无线音乐网的全球首款802.11移动基站AirPort Express。   透过这些缤纷的娱乐符号,IT产业的“另类”公司苹果在带来iPod mini产品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思索。   为什么是苹果   硬盘除了放在电脑中,在大众消费上还能做什么用?在苹果2001年10月发布首款iPod后,这个问题变得容易回答了。   据美国连线网站近日报道,iPod的最初灵感来自一位硬件专家Tony Fadell。他四处游说他的商业计划,但是除了苹果外其他公司并没有接受他的创意。   加盟苹果后,Fadell和他的30多人的研发团队拿出了跟鞋盒子一样大小的原型样机,上面布满了按键和一个显示屏,支持的歌曲列表不超过10首。是苹果CEO乔布斯全神贯注的投入,他对产品的外形、功能体验以及其它设计亲力亲为,到了开发后期则几乎天天与研发团队“泡”在一起,才把把这只丑小鸭变成了天鹅。   为什么苹果能捷足先登?音乐播放器这本应是音响类消费电子厂商的领地,为什么索尼却扮演着跟随者的角色?充当这一角色的还有微软、戴尔、惠普等厂商;作为全球首家微硬盘厂家的IBM,几乎与苹果同期开发同类产品,但最终阴差阳错,未能形成产品。   从一个初步的创意,到做成“丑陋”的原型样机,再到精致的产品,直至获得市场的成功,其中每迈上一个台阶都十分困难。站在每一级台阶上往上看,未来依旧充满了变数;而能把创意跟市场成功联系在一起则难上加难。在这方面除了深刻的技术洞察力和很好的市场感觉之外,艺术的直觉和全神贯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看到苹果对产品性能和品质完美的追求时,就能感觉到这种产品非IT产业中的特立独行的苹果所莫属。   遗憾的是,在IT市场人们很难看到这种追求完美的公司,司空见惯的是以工业化名义生产冷冰冰的电脑的企业。      iPod的猜想   别轻看了小小的iPod,它一年能给苹果带来近10亿美元的收入,iPod在收入上已与苹果电脑iMac、iBook、Power Mac和PowerBook并驾齐驱。   iPod取得的显赫成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市场因竞争而存在变数。由于很难从口风甚紧的苹果那里“套出”有关市场竞争和产品发展计划方面的话儿,人们只能猜想。   进入这一市场的公司都“来者不善”,微软擅长软件,戴尔市场见长,而索尼和三星又以精工细做而著称,苹果如何应对?   除了惠普,苹果还应向更多的企业开放iPod和数字音乐编码格式。一来可以确立iPod在播放器市场的事实标准,二来可通过更多的用户从与iPod配套的网上音乐商店付费下载中获益。   苹果在数字音乐领域已经发挥到了极致,有播放器iPod、网上音乐商店、音乐管理软件iTune和建立无线音乐网的移动基站。苹果是否还会拓展到数字视频领域?   一机多用是一种趋势,比如说,手机除了通话还可以拍照、听广播和MP3等,iPod自身硬件资源很强,会不会增添无线等功能?   考虑到iPod远远高过苹果其他产品的增长率和网上音乐商店的收益,当数字音乐成为苹果最大业务时,人们应该叫它电脑公司还是数码电子公司?   人们可以做出各种猜测,但千万不要忽视,苹果有一种他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对唯美主义狂热的崇拜和实践。(有关iPod mini的产品介绍和评测详见近期本报i周刊)

标签:iPod 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