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AMD回顾
2007-09-10 23:25:12 作者 :myidcn
抗“英”数十载!AMD艰“芯”之路全程回顾_网易数码在CPU领域里的竞争,AMD与Intel从来就没有停止过,AMD也并没有如几年前人们所料想的那样被Intel压着打,反而步步紧逼Intel做出了种种不得以的决策。从AMD第一块CPU芯片开始,就已经发动了对Intel的猛烈进攻。在近期举行的一次Asia Analyst Tour(亚洲分析师巡回演讲,由AMD主办)大会上,AMD正式公布了其最新的笔记本平台路线图,看来AMD抗“英”之路从来不曾停歇过。 网易数码特别策划,同你一起,全程回顾AMD这么多年来的艰“芯”历程…… |
|
|
07年9月 AMD正式公布最新移动技术平台路线图 |
网易数码三天前报道: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终于闻到了“挑战”的味道——在日前进行的Asia Analyst Tour(亚洲分析师巡回演讲,由AMD主办)大会上,AMD正式公布了其最新的笔记本平台路线图。在这份最新的路线图上,AMD确认了将在2008年推出名为“Puma”的笔记本电脑平台,其中主要包括Griffin处理器及RS780M芯片组。早在2006年10月,AMD便宣布将开发一个内置CPU和GPU(显示芯片)的名为“Fusion”的技术,这一技术将不仅仅局限于CPU+GPU的整合,还将延伸到台式机、工作站、服务器及消费类电子产品。AMD表示,Fusion技术将首先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它将创造出更强大的笔记本电脑。 |
抗“英”之路:可以预见的是,在08年里,AMD与Intel之争将更加的激烈,AMD从一家小公司成长为能与Intel对抗的大公司,这几年来到底是什么给了他如此强大的力量? 网易数码特别企划,带你全程回顾AMD艰难的抗“英”之路。 |
|
1997年4月6日,AMD公司正式对外发布了基于Socket 7架构的K6处理器 |
当年回放:基于Socket 7架构的K6处理器(K6-2处理器)是AMD产品中具有相当意义的作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就是这款产品让AMD向Intel吹响了挑战的号角,当时Intel正把重心放在了新的Slot1架构上,K6可以说是乘虚而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紧接着,AMD在K6的基础上,再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K6-2处理器,以极高的性价比,狠狠在打击了Intel寄予厚望的奔腾2处理器。从K6-2本身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亮点但实际上也没太多创新的地方。K6-2采用0.25mm五层金属工艺,集成930万个晶体管,虽然是基于被Intel所摒弃的Socket 7架构,但是性能却毫不示弱。另外,K6-2还拥有与Intel的SSE技术相当的3DNOW!技术,由于Intel的CPU的浮点性能非常高,是当时AMD所不能达到的,而3D NOW!的产生则弥补了这一缺陷,令产品的游戏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迎合了市场的需要。 |
| K6-2的出现令Intel在中低端DIY市场上吃了不少亏,但K6-2没有ON-DIE的L2缓存,只能跑在一个固定的频率100MHZ下,当他的主频从350提高到450时,性能仅仅提高了10%。为此AMD推出了衍生产品K6-3、K6-2+。 1999年末,AMD发布了K6-3处理器,其命运并不如K6-2来得如此顺利,K6-3代号是Sharptooth,中文译名为“利齿”,AMD推出K6-3是希望其可以与新赛扬竞争。K6-3集成256KB的二级缓存,比新赛扬的128KB多了一倍,配备了史无前例的三级缓存…… |
第一章编辑点评总结:其实在K6-3之后,AMD还发布了一款K6-2+,K6-2+是AMD应对CeleronII而推出的过渡性产品,将二级缓存封装在CPU内部,但是没有Ondie整合。K6-2+其实也是一款短命的产品,不过其在移动领域就还具有一定的价值。在K6的年代,AMD已经显露出一定实力,虽然在那个时候,Intel的奔腾系列已深入民心,但在平民里面,AMD已经等同于性价比。 |
|
1999年8月,性能王者Athlon处理器要革奔腾3的命! |
当年回放:虽然K6-2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仅仅是凭借良好的性价比取得了中低端市场的优势地位,在性能方面,还不足与Intel相提并论。而1999年8月发布的K7处理器彻底改变了AMD落后的形象,AMD不再是廉价处理器的代名词,其首次在整数和浮点性能上超越了了intel的 PentiumIII 处理器。K7的推出,可以说是一场革命性的胜利,其性能非常强悍,拥有高带宽的技术优势,加上高达200Mhz的系统总线频率带宽,超过了当时100MHz外频Pentium III的两倍。 |
99年推出的K7正式命名为Athlon,K7有两种规格:第一种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使用K7 Pluto核心,工作电压为1.6V;第二种采用0.18微米工艺制造,使用K75 Orion核心;工作电压有1.7V和1.8V两种。这两款产品内部都集成了2130万个晶体管,外频均为200MHz。 而二级缓存方面,Athlon包含128KB的L1 Cache,512KB~1MB L2 Cache的片外缓存,K7拥有一个强劲的浮点处理单元,在3DNOW!指令的帮助下会有更进一步的3D和多媒体处理能力,这个先进的FPU使K7拥有超越其他x86微处理器2倍的性能! | |
第二章编辑点评总结:K7的诞生,第一次令到AMD拥有与Intel平起平坐的资本,一扫之前K6浮点性能弱的阴影,令AMD第一次掌握了主动。如果说K6系列是AMD小试牛刀,那么Athlon系列就是AMD亮剑出鞘,这一系列的出现令到当时的Intel也不得不临时调整产品来应付。 |
|
2000年,AMD高屋建瓴,毒龙与雷鸟齐飞 |
当年回放:Athlon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00年,AMD挟Athlon之势,发布了新款的Thunderbird(雷鸟)、Duron(毒龙)微处理器,向英特尔Coppermine(铜矿)核心的微处理器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杀向了主流消费市场。Thunderbird是AMD面向高端的Athlon系列延续产品,采用0.18微米的制造工艺。Thunderbird共有Slot A和Socket A两种不同的架构,其集成3700万个晶体管,核心面积达到120平方毫米。AMD前后发布了Spitfire(烈火)、Morgan、Applebred 3种核心的Duron处理器,并于2004年停产。Duron(毒龙)是AMD面向低端市场的利器,更令Intel感觉难受。 |
| Thunderbird是AMD面向高端的Athlon系列延续产品,采用0.18微米的制造工艺。共有Slot A和Socket A两种不同的架构,内置128KB的一级缓存和256KB的二级缓存,相应的功耗也比老的Athlon要小。支持200MHz系统总线频率,且支持Alpha EV6总线协议。 Duron(毒龙)凭借先进的CPU设计构架和优良的血统,在性能上完全超过了Celeron II,最令用户对毒龙难以忘怀的,自然还是其极为强大的超频能力,Duron 600通过铅笔破解倍频之后至少能够超频到800MHz!甚至还有人达到了1G…… |
第三章编辑点评总结:Duron(毒龙)对于AMD的意义在于将K7的架构优势成功地转换成为市场优势,其良好的性价比对Intel的低端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至此,AMD成为了消费者心中性价比的代名词。Athlon的先进架构为AMD带来性能的优势,而SocketA接口更是为AMD带来市场的普及。虽然当时的AMD CPU在发热量方面不太令人满意,但凭借着出色的性能和惊人的性价比,K7一下子成为Intel奔腾3(铜矿)的心腹大患…… |
|
对抗Pentium 4,Athlon XP横空出世! |
当年回放:随着Intel的Pentium 4出现,采用“Thunderbird(雷鸟)”核心的Athlon已无力应付。为此,AMD推出了新一代采用“Palomino”核心的Athlon XP。“Palomino”核心的Athlon XP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玻璃纤维的OPGA(Organic Pin Grid Array)封装方式,内含3750万个晶体管,较Thunderbird核心多出50万个,用于增加的节能技术,芯片面积也从120平方毫米提升至127.6平方毫米。 |
与Thunderbird核心相比,Palomino的Athlon XP对核心做了一些优化,如晶体管数量增加等令CPU的功耗大大减少,同时,新核心中集成了热敏二极管和温控电路,使处理器具备内核温度探测和过热保护功能。 此外,Palomino的Athlon XP还加入了对SSE指令集的支持,配合TLB寄存器数目增加和数据预读技术的采用,都使Athlon XP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Athlon XP的出现,成为了AMD挑战Pentium 4的强有力武器。 | |
第四章编辑点评总结:在Athlon XP系列中,Palomino其实并不是最显眼的一个,不过正是Palomino的出现,令AMD在与Intel竞争的过程中,暂时站住了脚步,特别是在与Intel的频率竞争中,Palomino令AMD在一定程度上追赶上了Intel。在微软Windows XP推出之际,AMD也推出的Athlon XP。“XP”的出现一下子为AMD带来了很大性能领先,也开创了超频的热潮,当时就有不少发烧友通过银漆来破解Palomino核心Athlon XP的倍频来获取高性能。 |
|
2002年,制程革新,Thoroughbred再拼性价比 |
当年回放:2002年6月10日,继Thunderbird之后,AMD又再发布了新品---采用Thoroughbred核心的新版本Athlon XP处理器。与此前的Palomino核心的相比,Thoroughbred核心在处理器逻辑线路上并没有重大改动,主要区别在于采用了0.13微米制程的新工艺。 |
| 在Athlon时期,很多用户对AMD产品的性价比还是满意的,但是,很多人对Athlon的发热量就无法忍受。采用Thoroughbred核心的新版本Athlon XP处理器,就是这一情况下的产物。Thoroughbred A核心是AMD首次采用0.13微米工艺的处理器,核心面积缩小到80平方毫米,同时CPU内部单元的位置进行了更改。 不过由于工艺制程的不成熟,加之超频能力不强,这款产品事实上也没有获得太多的市场认可。而此后,AMD为了解决Thoroughbred的问题,再次对其进行改进,也就是改良版本Thoroughbred-B。 |
第五章编辑点评总结:与早期版本Thoroughbred相比,改良版本Thoroughbred-B最大的改进就是发热量下降,频率提升,而且拥有不错的超频能力,加上适当的价格,令Thoroughbred-B版本的Athlon XP成为了市场的热宠。TB核心为AthlonXP带来辉煌,在当时的市场里面,AthlonXP的市场份额绝对比Pentium4高,而在当时的玩家里面,更是一面倒支持AMD。 |
|
超频王者,Barton Athlon XP成为史上经典 |
当年回放:如果说K6是AMD对市场的试探,那么可以说K7就是AMD完成自身角色转换的重要里程碑,自此之后,AMD真正成为了Intel最有竞争力的对手。而在K7系列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自然就是Barton核心的Athlon XP了。Barton核心的Athlon XP是AMD为了对抗Pentium4而推出的,与老核心的Athlon相比,Barton核心的Athlon XP依然采用333MHz前端总线,但是二级缓存就达到了512KB,CPU集成5430万晶体管,与Thoroughbred相比提高1680万。而Barton最令玩家趋之若骛的是它的超频能力非常恐怖,例如一般Barton 2500+在普通风冷和不加电压的情况下就能超到Athlon XP 3200的水平,超频能力非常惊人。 |
Barton在整个K7系列中的影响非常巨大,除了产品被市场追捧之外,Barton 2500+引发了市场的另一场Remark风暴,有玩家称Barton 2500+是在赛扬300A之后首个造成如此之大影响的处理器! 在Barton光环之下,AMD还出了一款 Throton核心Athlon XP,事实上,Thorton处理器就是屏蔽掉一半二级缓存的Barton核心的Athlon XP处理器,其它与Barton核心的处理器一样。Throton Athlon XP还可以通过修改金桥的方式改成Barton核心的Athlon XP,其实就是重新启用被屏蔽掉的256kB的二级缓存。 | |
第六章编辑点评总结:恐怖的超频能力,低廉的的价格这些都是Barton给人留下的印象,而在当时的玩家里面,更是把Barton视为超频首选产品。200MHz外频,400FSB,3200+这些数字就很好说明了Barton 2500+的一切…… |
|
2003年,K8王朝,AMD全面反攻Intel |
当年回放:2003年美国时间9月23日,全球第一款桌面系统64bit处理器在美国正式发布。Athlon 64(服务器版本为Opteron)的诞生对于桌面处理器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次,AMD又一次站在了Intel前面。而K8最大的特色就是对64bit计算技术的支持,凭借x86-64架构,将传统x86的32bit模式扩展到64bit,这样,CPU就可以在同样的一条指令中,处理整数数值并管理更大的内存区域。此外,在Athlon64处理器架构中,AMD还首次引入了HyperTransport总线,主要负责处理器与北桥芯片间的数据传输,其采用了与DDR内存相同的Dual Pump技术,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可以传输两次数据,其上下行位宽为相同的16bit,1GHz HyperTransport总线的数据带宽则达到了惊人的8GB/s。 |
| K8是一款倾注了AMD几乎所有处理器研发资源的产品,其从98年开始研发。K8系列的核心集成了1亿500万晶体管,核心面积达到193平方毫米,新核心包括9组功能单元以及3组x86译码器。一级缓存的容量上也没有发生变化,指令缓存和数据缓存各64KB,同时增加了ECC校验电路。 K8集成了内存控制器,降低了Athlon64数据收发延迟、缩短读写请求的反应时间,加入了Cool'n'Quiet技术,降低发热和省电。AMD不再是“电热炉”的代名词,相反,高功耗则成为了Intel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七章编辑点评总结:K8与K7相比,不仅仅是数字的不同,而是架构的不同。全新革命性的架构设计使得AMD有底气向Intel说不,在那个时候,Intel奔腾4系列只是高价低能的代名词,而K8就是新一代处理器产品。 |
|
王者至尊,Opteron与Athlon 64 FX争辉! |
当年回放:在K8系列中,Opteron和Athlon 64 FX是其中功能最全,性能最强的产品。其中,Opteron是AMD针对服务器市场推出的64位处理器,而Athlon 64 FX则是面向高端桌面平台。与Opteron相比,Athlon 64 FX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支持多路运算模式,其他功能则与Opteron相差不多,同样整合支持双通道DDR SDRAM内存控制器、支持registered ECC DDR SDRAM内存、拥有1MB的L2 缓存及采用采用Socket940封装。除了940之外,Athlon 64 FX还拥有AM2接口的版本。 |
Opteron基于SledgeHamme核心,采用0.13微米、SOI 制程,拥有1MB的二级缓存及128KB的一级缓存,支持HyperTransport技术—频率仍停留在800MHz之上及整合DDR内存控制器(双通道DDR内存控制器)。 与其它两个系列的最大不同之处是:Opteron处理器支持多路处理器运算模式。Opteron处理器整合了一个128位双通道DDR内存控制器,但只支持registered ECC DDR SDRAM内存。在工艺制程方面,Opteron采用过0.13微米以及0.09微米两个版本,其中,0.09微米版本增添了对SSE3指令集和1GHz前端总线的支持。 | |
第八章编辑点评总结:Opteron与Athlon 64 FX都是AMD面向高端市场的产品,在一段时间内,Athlon 64 FX都是桌面处理器市场上的王者,令Intel在处理器性能之争的战役中数度蒙羞。用王者之尊来形容Athlon 64 FX就最适合不过,不过由于定位的原因,这款产品并没有得到很多消费者了解和认识。 |
|
2005年11月,Athlon64 X2上市引发真伪双核之争! |
当年回放:AMD的首款双核处理器是在2005年11日发布的,桌面产品命名为Athlon 64 X2系列。AMD双核心处理器与英特尔双核心处理器的最大不同在于AMD并没有像英特尔那样将两块CPU核心简单的置入一块PCB基板中,而是在同一个硅片中设计了两个Venice核心。AMD的双核心技术使用的是Direct Connect architecture架构,在这个架构上,CPU将请求放在系统请求对列(SRQ)中,当资源允许的时候,会把任务分配给合适的核心去处理,整个过程都在CPU内部完成。 |
| AMD的双核心技术使用Direct Connect architecture架构,CPU将请求放在系统请求对列(SRQ)中,当资源允许的时候,会把任务分配给合适的核心去处理,整个过程都在CPU内部完成。 此外,AMD双核处理器可以通过直连架构和集成内存控制器技术,使每个内核都拥有自己的高速缓存可以调用,都有自己的专用信道直通I/O设备,尽量避免了资源争抢现象的发生。另外还加入了先进的节能技术,其采用了所谓的Dual Stress Liner应变硅技术,与SOI技术配合使用,能够生产出性能更高的晶体管。 |
第九章编辑点评总结:X2双核系列的诞生更不顺利,而且也比Intel慢了一步。但是,X2系列的架构无疑比奔腾D的Netburst架构更加理想,因此,X2系列也引发了一场Intel与AMD之间关于真假双核的论战。Athlon64 X2同时应付了Intel两代双核产品,其中在与奔腾D双核系列对抗当中,X2系列可谓不占下风,但在与Conroe双核对抗当中,X2的架构局限性就使得它逐步落后与酷睿2系列…… |
|
2007年,K8完美谢幕,K10能否成功接力? |
今年回放:K8的成功令AMD在四年当中出尽了风头,也拥有了与Intel叫板的资本,但是,从2006年Intel发布全新的Core架构Conroe开始,K8的地位开始变得岌岌可危,为了不让Intel专美,AMD将在2007年中推出全新K10架构产品,取代目前的K8。在CPU的超频性能方面,K10将采用分离式能耗设计IMC也可以根据各个处理器核心独立自定频率和电压,这将令到玩家在超频时可以忽略内存的频率。而在多核心CPU的通信设计方面,K10依然采用内部的交叉开关,全部在处理器之内完成,效率更高。 |
K10是AMD下一代CPU的架构,从目前AMD发布的信息来看,K10将引入共享三级缓存,同时每个核心拥有自己的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有点像K6时代的三级缓存。而K10的整合内存控制器(IMC)将有一些新特性,其将可以通过64-bit通道访问内存,使用ECC错误校验的话则是72-bit,这样可以令读取和写入数据同步进行,提高多核CPU在无序访问中的效率。 K10采用了P-States,关闭核心或者是降低频率来达到实时降低功耗。HyperTransport 3.0总线、增强型PowerNow省电技术等,都是K10的卖点所在。 | |
第十章编辑点评总结:今年上市的K10架构处理器将包括Agena FX、Agena、Kuma、Rana和Spica等产品,但是,面对于Conroe这个强大的对手,K10是否有能力与其竞争,这也是很多玩家所关注的问题。K10迟迟未上市是AMD最令失望的地方,但不少消费者也非常期待这款产品,毕竟K10是AMD全新设计的产品,它极有可能成为重塑“K8”的辉煌。 |
|
从1997到2007 荡气回肠十年之路 |
AMD的展望:从1997年到2007年,刚刚好十年的光景。在这十年中,AMD从初出茅芦到雄据一方,一路走来,简直可以用荡气回肠来形容。从K6-2的成功开始,AMD经历了K6-3的短暂失败,却又收获了Barton的巨大成功,而进入K8时代以来,又凭借K8优秀的架构将Intel的Netburst逼入绝路。当然,在光环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AMD的无奈,即使在产品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其市场占有份额依然不与与Intel望其项背。即使在2006年中,市场份额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利润却又大大减少。 |
| 在与Intel的战争中,AMD就像是一个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斗士,虽然英勇,却苦于无法得到太多的支持。Intel凭借自己的优势一手遮天,即使很多时候产品性价比不如AMD,却依然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特别是在去年Intel发布Conroe之外,AMD却受困于K8L的一再跳票,在无奈之下,只能用降价来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虽然表面看起来AMD在零售市场风光无限,不过实际上降价却给AMD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愿AMD在未来的日子里能继续其辉煌。 |
最终章编辑点评总结:中国人常以十年为限,十年之前,AMD凭借K6起家,与Intel正式分道扬镳,P-Rating开始被AMD应用,而十年之后,AMD再一次站在了历史决择的关口,P-Rating将被弃用,K10即将发布,而面对沉重的财务危机,面对刚刚整合的ATI,AMD能否涅槃重生,这不仅仅是AMD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众多消费者和玩家所关注的问题。 其实,我们要多谢AMD,因为它坚持不懈的竞争,有效推动了处理器的高速发展,同时给用户带来了很多经典的高性价比产品。最后,我们衷心希望AMD能抗“英”成功,重新开创属于自己的年代…… 我们非常希望知道你对于AMD是支持还是反对,不妨在评论中留下你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