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金文设计随笔

--金文

夫人抱怨家里"垃圾"堆成山了,这两天整理了一番,确实不少,看来图片中仅是"冰山一角",不得已只能清理一部分出门。

多少年来,养成了一个坏毛病,所有的东西只管拆,不管装,结果越集越多,就成了一堆名副其实的特殊"垃圾"。不过话说回来,自己正是通过这堆自制的"垃圾"中一天天在不断地成熟。

学设计可以向老师学,可以从书本中学,也可以从包括网络在内的所有资讯中学,这些学习途径显然都是十分必要的。不过,我想无论在产品设计中,是侧重外观还是结构,还有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就是向产品学,一个"拆"字或许是最为直接的学习方法。设计讲究动手能力,我想这不仅表现在手绘表达、模型制造等方面,还应该表现在动手拆产品方面。

既然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拆产品,就不是将螺钉旋开,将扣位掰开这样简单。曾经拆过德国百灵的一款咖啡壶,全部的结构件最终只有底部一颗螺钉,不得不佩服德国人设计及制造相配合的严谨而精良的做法。因为一般情况下,产品零件用扣位连接对于制造工艺的要求及难度就会相对加大,不要说模具复杂成本高,就是零件之间的收口线,如果只有扣位来保证,有些情况下,即使很有经验的模具老师傅恐怕也会摇头。因此,在设计中一般扣位结构是比较慎用的。

一个产品的内外包含了可见或不可见的许多信息,有些信息是显而易见的,但有许多信息是需要反复琢磨才能读解的。也可以说任何一个具体的产品都不可能是分门别类的某一方面的"专业书",而是一部隐含各种学科的"百科全书"。这有点类似于考古学,拆的结果是要尽可能探知出最初形成具体产品的设计思路来,当然这时候翻翻相关的真正某方面的专业书或查查相关的背景资料,对于搞清别人的设计思路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大学设计教育中应该开一门"拆"课,个人觉得很有必要。

当你不断地拆,一本本地读解后,自然对设计的理解就会达到一种更加到位的状态。即使你只负责产品设计中的外观部分,你也会很清楚自己的方案可行性有多高。这时,你会胸有成竹地告诉别人自己的设计应该如何实施,没有障碍地同别人探讨具体设计的细节应该如何处理。从而减少设计过程中不必要的反复,为企业竞争节省宝贵的时间。不过,不要象我一样,不花钱的"书"就只拆不装制造垃圾,读完"书"后应该再将"书"合好。以上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标签: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