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策略的几点思考

-- 郭宗平 (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 摘要: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但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却日益严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现状入手,分析学生核心竞争力得不到提高的深层原因,最后从三方面提出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持续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同质化,传统教育思维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从80年代起步发展二十多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多令人满意的成绩,艺术设计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和壮大,但在21世纪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在应对我国现代产业大批量高要求的人才需求的情况下,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现状 大学生经历了四年的高等教育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要直接投入到与设计有关的各行各业,他们的四年所学将要在实践中检验,他们的价值将要在实践中实现。中国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但是,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现状却不尽人意。 1. 缺乏实际工作能力 艺术设计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管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视觉传达设计,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服装设计,每一领域都要求毕业生能够面对实际业务,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几乎谁的手中都有一张体面的文凭,甚至拥有各种耀眼的证书,企图以此作为在现代化社会的生存之本。然而,当他们涌入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之中时,却倍感文凭和证书的寒碜,很多企业早已不再欣赏那些冠冕堂皇的本本,而是要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看你的能力。很多毕业生即使凭文凭找下了工作,但往往因为大脑空空腹中无物而在工作中难以支撑,万分尴尬。 2. 缺少持续创新能力 不能否认,很多大学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进入企业之初表现出较好的创新性人才的品质。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缺乏持久性,在经过真刀真枪的检验之后,创意的火花很快就暗淡下去。正如西安交通大学李乐山教授在调查沿海一些企业工业设计毕业生的情况时了解到的那样,很多毕业生工作三个月便才智耗尽,再无创意可拿出手。缺乏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在当前的艺术设计学生里面恐怕是相当普遍了。 3. 创新能力同质化 现在很多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工作的艺术设计毕业生当中,还存在一个 较为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创新能力同质化。当他们面临实际工作的考验时,所释放出来的素质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体现出同样的优劣,甚至从现在的大赛上的作品评比之中都可看出如出一辙的情况。创新就是要推陈出新,追求个性,创新能力如果同质化,设计如果千篇一律,实际上就等于没有了创新。 二、现状背后的深层原因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日益扩大,高等学校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大学生日益稀释着艺术设计的含金量,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在大学生中表现得日益严重,究其深层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术设计教育规模盲目扩大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行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发展起来,艺术设计当然也不例外。招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不断刷新纪录,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很多艺术院校只好凭借前十几年积累下来的经济优势加上政府的支持大兴土木,用一座座奇异的高楼来展示艺术设计教育的辉煌成果。硬件上来了,软件跟不上,艺术设计教学本来要求的师生比是较大的,但现在只能用有限的老师来应对日益扩招的学生,学生的人均教学资源逐渐在减少,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如果我们探讨盲目扩招的原因,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利益动机。艺术类专业一向以高学费而著称,扩招以前高学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艺术类专业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与管理要多,所以学费自然也高。而现在的情况是学校继承了高学费的优良传统,而放弃了其高占有率的教学与管理,艺术设计成了教育产业化政策下最能盈利的项目。 2. 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素质低下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整体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源素质较差。到各个中学调查一下学生报考专业的情况不难发现,优等生学理科,差等生学文科,最差生学艺术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当前我国的艺术类专业招生政策有关。艺术类招生文化课过线专业课排名的规定为差等生学艺术提供了契机,同时也说明在专业课评价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弹性”。如何真正把喜欢艺术设计并且基本素质较高的学生招上来,使得人尽其才,需要在招生制度方面做有效的调整。 生源素质问题也和社会对艺术设计的认识有关,从根本上来说家长和学生还是一直把艺术设计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把学艺术作为走投无路的选择。而最近几年人们又是处于利益的驱动和诱惑使得报考艺术设计逐渐成为热门,不管自己有没有兴趣和天赋,一哄而上,最后学无所成,贻误前途。 3. 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类的知识积累已经空前富裕,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而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不管从内涵还是形式来说,都应当是日益丰富,并且要紧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思维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而且都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下逐渐建立起来的,所以一直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都是沿用原来工艺美术教育的现成格式,讲究按部就班,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固定性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而且设计与市场相距甚远,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这样的教育思维束缚下,培养出的学生创新性能力缺乏,更谈不上持久的创新能力了。同时由于传统教育思维注重“嫡亲化”,讲究“师承”关系,导致了人才培养同质化。 此外需要提出的是,对于很多为了盲目凑数和提高“经济效益”而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来说,艺术设计教学计划基本完全照搬其他老牌学校的,不经消化加以实施。甚至有些学校教学大纲的编写只需要几个助教对着一两本书的目录就能完成,这样几乎没有任何教育思维和方法可言的学校来说,培养出的艺术设计学生其竞争力可想而知。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上面对于影响学生核心竞争力原因的分析,笔者从招生制度、教师素质以及教育思维等三个方面提出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 控制招生规模,提高生源素质 尽管当前很多院校还在盖大楼搞扩建,但有限的教学资源依然难以支撑庞大的招生规模,尤其是真正有教学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教师队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其被沉重的教学任务拖的筋疲力尽、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还不如控制招生规模。教育的效益不能只考虑当前,应当考虑中国艺术设计事业的长远。 解决生源素质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招生制度。这方面全国很多地区已经在尝试实行专业课过线文化课排名的招生政策,这样可以把一些高素质的学生招上来。另外在大众当中进行艺术设计普及宣传也是很必要的,让人们科学地认识和了解这个专业,改变家长和学生对于这个专业不齿报考和急功近利的错误看法,引导学生从自身爱好和能力特征出发选择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生源素质。 2. 提高高校教师业务素质 高校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总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高校与其投资建高楼搞形象工程,还不如花大力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曾经说过,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大楼,但不能没有大师。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是发展变化快,呈现日新月异的特征,需要教师能与国内外学科前沿接轨。所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绝不仅仅是提高文凭,而是要花大力气提升他们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定期外出培训学习让教师能接触到最新的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内地的艺术设计学校更要注重这一点。  当然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更需要教师自身的敬业,需要有一颗为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心。此外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在招聘人才时,更应当看重实际的业务能力,而不仅仅是空头文凭。 3. 改变传统教育思维和模式 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是制约学生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直接原因。面对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要求,传统教育思维最大的弊端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社会错位。很多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写上形式主义严重,讲究所谓的学理性,用死板教条的计划来指导教学,把学生死死圈在教室,结果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学不上实际东西。 艺术设计教学应当重在实践,认真做一张招贴远比空讲一套理论更能掌握设计的精髓,实际参与一项设计项目要胜过背诵一本《室内设计原理》。《产品设计》杂志第30期采访了中国当前一些年轻的设计精英,他们都是在经历了高强度高密度的设计实践之后才取得了成功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最佳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反复进行,采取“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思想,有的人批判当前的教育“重技轻道”, 学生重视技术而忽视文化,使得设计缺少内涵;同时也有人批判当前的教育“重道轻技”,学生只懂一些空洞的理论,缺少实际动手能力。其实,“道”和“技”是一个设计师必备的两个素质,两者都不可缺,培养学生两方面素质都要硬,就更需要发挥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如果学生能够经历“实践――理论――实践”反复的磨练与积累,在实践中总结设计心得,在课堂上再充实设计思维和设计文化教育,设计水平必然能得到大幅提升。 核心竞争力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根本条件,也是大学生的生存之本。提高艺术设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我们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高校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当中深入探讨,不断寻找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为社会培育更多真正有实力的人才,提高我国整体的艺术设计水平,为建设创新性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盖尔哈特?马蒂亚斯.1990-2005 年的中国设计教育[J]. 设计在线.中国. 2005年8月。 [2] 潘鲁生.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年第4期。 [3] 童慧明. 浮躁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 产品设计. 总第30期. 2006年8月刊。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nowadays in our country ,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talented persons of art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exigently upgraded. But the output of art design cannot badly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industries in China because most of the graduates from art design colleges severely lack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thesis the author bega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of art design, and then analyzed the deep reasons why graduates’ core competitiveness cannot be developed . Finall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graduates’ cor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sustaining innovation, the homogenization of innovation,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thinking.

标签:如何 提高 学生 核心 竞争力 关于 艺术设计 教育现状 策略 思考